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篮球新闻

TA队记谈季后赛身体对抗:火勇G4是我的底线湖人掘金是受害者

来源:蜘蛛直播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4日 03:00


(原文发表于4月30日,作者为The Athletic网站的猛龙队记Eric Koreen、尼克斯队记Fred Katz、火箭队记Kelly Iko和快船队记Law Murray,文章内容不代表译者观点)

上周和湖人的系列赛G2开打前,森林狼主教练克里斯-芬奇坦率谈及NBA季后赛的本质。

“看看现在的季后赛,对抗强度简直夸张。”芬奇教练告诉记者,“在我看来,他们让身体对抗的尺度放得太开了,我并不是专门抱怨我们这轮系列赛的吹罚尺度,而是整体而言,我觉得已经过头了。这种对抗像是刻意为之,完全破坏了比赛节奏。如果火箭和勇士那轮系列赛球员没打起来,我反而会惊讶,每次看那组对决都感觉随时会爆发冲突。

显然,比赛风格已经改变。目前有五组系列赛的比赛节奏,比常规赛中节奏最慢的魔术还要慢得多。掘金与快船的冲突事件导致双方共领到6次技术犯规,而活塞对尼克斯、火箭对勇士的系列赛更是火药味十足,技术犯规和恶意犯规频发。要是问凯尔特人魔术的防守强度如何,你可能会听到不少抱怨。

The Athletic的几位记者——一直居家观战的猛龙队记Eric Koreen、负责火勇系列赛报道的Kelly Iko、报道船掘系列赛的Law Murray,以及报道尼塞系列赛的Fred Katz,共同探讨了他们观察到的情况。

Q:你们是否注意到裁判在季后赛中允许更多身体对抗?对这种转变你们持什么态度?

Kelly Iko:是否注意到?毫无疑问。

我听到越来越多的NBA圈内人士称赞今年季后赛允许甚至纵容的身体对抗强度。我理解人们的兴奋点,以前在讨论NBA时我用过“抽离式沉浸”这个概念,这其实适用于所有职业体育比赛。当观众目睹升级的肢体冲突(有时甚至带有暴力倾向)时,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快感:既能享受对抗带来的竞技张力,又不必亲身涉险。

这就是当下NBA季后赛的写照。如果否认自己喜欢这种对抗风格未免虚伪,但作为全程跟踪火箭和勇士系列赛的记者,我必须指出限度问题。如果联盟在常规赛后半段就逐步放宽吹罚尺度作为铺垫,那还情有可原。但这次转变如此突兀,实在令人措手不及。

Fred Katz:我注意到了这种变化,但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我欣赏十位世界级运动员为争抢地板球、拼抢篮板而在场上激烈对抗的场景,这种健康的、符合体育精神的竞争正是季后赛的魅力所在。

但这次转变总让我想起去年赛季中期的规则调整:当时NBA突然改变犯规吹罚尺度,在常规赛尚未结束时就大幅提升对抗强度,让多支球队措手不及。虽然这次有更明确的分界线(季后赛本就该比常规赛打得更激烈),但两者的割裂感比往年更强烈,比赛仿佛变成了另一种运动。根据我与球员教练的交流,他们对此的错愕程度与去年如出一辙。

高强度的比赛确实更具观赏性,但季后赛至少该与常规赛保持基本连贯性。否则常规赛的意义何在?眼下两者的鸿沟实在过于明显。

Eric Koreen:在将比赛观赏性的提升归功于身体对抗时,我必须持谨慎态度。季后赛之所以精彩,首要因素始终是球员的投入程度,以及球队能够针对对手制定专门的战术部署,这才是比赛质量从常规赛到季后赛实现飞跃的核心原因。

不过(或许因为我长期关注联盟中最糟糕的比赛样本),我确实钟爱这届季后赛的氛围。尼克斯和活塞G4尾声的漏判固然令人遗憾,但误判本就是比赛的一部分。总体而言,那些迫使进攻端必须更精准执行的额外肢体摩擦,反而提升了比赛质感。

Law Murray:对抗强度确实升级了。我不仅享受其中,而且期待满满。每年全明星周末前后,我们总要经历“为什么进攻像全球变暖般失控”的舆论高峰。但到了春天,比赛自然就回归本质了!

球员自身的影响不亚于裁判吹罚尺度。快船本赛季限制对手得分高居联盟前五,有些球队早已习惯提升对抗强度。现在可是季后赛,没有背靠背赛程,没有为选秀摆烂的鱼腩对手,更没有对彼此的陌生感。这种转变年年上演,部分观众的震惊反应反而让我觉得有趣。


哪支球队因升级身体对抗获益最多?哪支球队吃亏最大?

Kelly Iko:火箭是身体对抗升级的最大受益者。过去两个赛季在乌度卡教练的执教下,强硬本就是他们的球队标签。任何依靠防守多样性和强硬打法取胜的球队,都会从吹罚尺度放宽中获益。虽然火箭系列赛一度1比3落后这个事实让结论略显讽刺,但他们的场均犯规数在季后赛球队中排名第四少,而常规赛期间他们排在前十名开外。

活塞则是最大受害者。尽管已经被尼克斯淘汰出局,但活塞过分沉迷于这种篮球风格。只是当“暴力篮球”的代言人斯图尔特伤缺时,这种打法更难执行。活塞打开了情绪宣泄的闸门,过度纠缠于局部冲突,反而丧失了对比赛实质内容的掌控力。

Fred Katz:雷霆将成为最大赢家。他们最强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而致命弱点则被弱化。尽管亚历山大被戏称为“罚球王”,但雷霆整体其实并不依赖罚球,常规赛期间他们和对手的罚球差值联盟垫底。如今这支顶级防守强队可以更肆无忌惮地用身体对抗压迫对手。

我认为湖人受伤害最深。没有哪支球队比湖人更痴迷小阵容和无限换防,他们常规赛的罚球率冠绝联盟,在这种季后赛环境下必然锐减。人们总以为对抗升级只影响防守端,实则同样制约进攻。森林狼正是利用掩护者和突破手不断挤压湖人防守阵型,轻松创造得分机会,这正是他们4比1淘汰湖人的关键因素。

Eric Koreen:从长远来看,雷霆会受益最多,虽然他们本就不需要这种“帮助”。常规赛期间雷霆已是联盟防守最强的球队,如果允许多特、卡鲁索和杰伦-威廉姆斯进行更多高强度对抗?其他球队可得小心了。

而骑士可能会在未来尝到苦头。我欣赏他们的阵容构建,但依赖小个子后卫得分的球队在身体对抗升级时必然吃亏。同理也适用于阵容深度不足的队伍,比如湖人、掘金和尼克斯。

Law Murray:魔术这类本就崇尚身体对抗的球队自然占优。他们打着联盟最缺乏美感的篮球,场均失分联盟最少,而场均得分仅高于篮网和黄蜂。这群找不着篮筐的球员,却让凯尔特人在首轮系列赛打得汗流浃背。

反观热火和灰熊这两支八号种子球队,正是无法适应对抗强度的典型。他们用散漫的常规赛表现敷衍球迷,结果自然是早早被横扫出局。


是否有某个时刻或某些事件令你感到对抗强度过头了?

Kelly Iko:火箭和勇士的系列赛G4就是我的底线。

前三场比赛的对抗本就在持续升温,而第四场直接达到了顶点。比赛第二节的某个时刻,报道勇士多年的记者Monte Poole凑过来冲我喊:“我们还能不能好好看球了?”

那场比赛充斥着太多与竞技本质无关的闹剧——库里挑衅狄龙引发小规模冲突;巴特勒和狄龙的垃圾话对喷最终演变成肘击喉咙与推搡倒地;追梦和伊森肢体纠缠,互相绊腿跨人;连亚当斯和波斯特这些大个子也参与其中。有段时间裁判回放审查恶意动作的次数比进球还多,简直荒唐透顶。

Fred Katz:就以尼克斯和活塞系列赛G4最后一攻为例。康宁汉姆跳投不中,托拜亚斯-哈里斯在争抢篮板时推开哈特,联盟最后两分钟的裁判报告认定这次吹罚漏判。球滚到角落被小蒂姆-哈达威捡到,当他起跳投篮时哈特扑防发生身体接触,裁判再次没响哨。随着哈达威投篮三不沾,尼克斯1分险胜。赛后当值主裁大卫-格思里承认哈特那次防守应被吹犯规,单独看这个动作,的确漏判了。哈特在对手投篮上升阶段发生接触,确实是教科书式的犯规。

但问题在于:如果把这场比赛所有可吹未吹的争议接触列出来,哈特对哈达威的这次犯规甚至排不进前十。

必须强调的是,我认为那场比赛的吹罚整体上公正且尺度统一,这是裁判工作的核心。但当裁判赛后承认漏判终场哨响前的犯规,而这次漏判又与整场吹罚尺度完全一致时,或许说明这套标准本身就存在矛盾。

Eric Koreen:火箭和勇士系列赛初期的某些时间段几乎背离了篮球本质。考虑到参与者们的“前科”,这点并不意外,但这轮系列赛从开局就陷入泥沼式身体对抗。这提醒着我们,重现80、90年代的风格也该有度。

除此之外,尽管对某些判罚有微词,但我并不认为这届季后赛比往年更肮脏。我不欣赏戈贝尔在卡位被詹姆斯顶胯后,用前臂猛击对方头部的行为,但这在历届季后赛中也不算特别出格。戈贝尔被吹恶意犯规,这很合理。

Law Murray:我总喜欢告诉别人,读本科时我曾通过勤工俭学当过比赛裁判。我深知吹罚比赛有多难,也清楚球员会摸透某些裁判的吹罚规律。

让我不安的是吹罚尺度飘忽不定,或是裁判为控制比赛局势而过度纠错。更令人不适的是,你明知追梦格林那些本该按次付费观看的暴力集锦却绝不会被驱逐,这才叫过头的身体对抗。

裁判必须捍卫比赛的纯粹性:明确身体对抗的边界,警告球员(及教练)要专注篮球本身,并严格执行判罚。场上发生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


这种打法成为常态会从根本上改变球队阵容的构建方式吗?如果会,会如何改变?

Kelly Iko:这将改变球队的球探评估体系,未来可能会更青睐能胜任多个位置、对犯规更有经验心得的球员。就目前的NBA球员而言,现代空间型内线(偏技术流)可能逐渐被传统的禁区推土机取代,比如亚当斯这类球员会比武切维奇更吃香。

Fred Katz:球队或许要更重视阵容第11-15人的价值。在这个讲究轮休与负荷管理的时代,如果比赛消耗加剧,负荷管理或伤病可能增加,那些你从未听说过的双向合同球员说不定就会进入轮换。

Eric Koreen:对抗标准的提升只会进一步放大那些身体强悍、能防守多个位置的球员价值,尤其是具备投射能力的这类球员,他们本就是稀缺品。随着规则放宽,他们的身价将水涨船高。

传统大个子的价值确实有可能回升,但这并非因为球队会更多采用低位单打。关键在于,优质的掩护质量将变得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外线得分手摆脱防守。投射能力的重要性不会改变,但在这个环境下,有球或无球掩护的质量将决定比赛走势。

Law Murray:这本就该是常态。组建阵容时要考虑两种赛季形态:82场常规赛的消耗战,以及必须赢下16场才能登顶的季后赛鏖战。你需要技术,但更需要与技术匹配的体型优势。防守决定阵容的可靠性,而对抗能力正是弥补身高、体重和速度差距的均衡器。

虽然短期内不会有人重拾“打手型球员”,但打造一支毫无身体对抗能力的球队?问问太阳就知道结局了。


某种程度上,增加身体对抗似乎是为了回应过去十多年来人们对比赛吹罚尺度的普遍抱怨。这种改变对联盟来说是好是坏?

Kelly Iko:如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种改变对联盟就利大于弊。

“收视率下滑论”的支持者是最常抱怨的,就是当今比赛过于软弱,骗犯规的行为达到历史顶峰。适当回调吹罚尺度,同时鼓励有节制的身体对抗,我认为对联盟发展有益。

裁判在防止冲突升级方面做得不错。当然你可以说球员们并非真的“玩命”,那些对峙只是作秀。但相比近些年,我确实更享受这届季后赛,而这与对抗强度的提升直接相关。

Fred Katz:总体而言,我支持提升身体对抗强度,唯一的建议是联盟应明确规则导向。球员们显然对当前的吹罚尺度感到困惑,过去20年所有规则修改都偏向进攻端,认为这种趋势需要回调的不止联盟。但把篮球变成拳击并非帮助防守的唯一途径,恢复部分旧规则(比如允许handcheck或取消防守三秒)同样可行。

Eric Koreen:常规赛与季后赛的判罚标准理应更接近。虽然比赛风格差异存在客观因素,但当前对抗尺度的割裂确实过度了。更棘手的是单场比赛内的执法波动,这才是冲突与抱怨的根源。

整体来看,这对联盟来说利大于弊。适度的宿敌氛围、竞争强度乃至火药味,本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Law Murray:这没什么大不了。无论比赛怎么打,总会有人抱怨。如果球队场均得分120分会有人不满,如果连100分都难突破又会有人呼吁改规则。防守的本质就是身体对抗,我看到球员们都在拼命竞争,因为他们清楚:不这么做的队伍很快就能订度假的机票了。

原文:Eric Koreen、Fred Katz、Kelly Iko & Law Murray

编译:李太白

热门视频

更多 >>

篮球资讯

篮球录像

篮球集锦

热门TAG